联系 投稿

甘新网

【新时代·幸福美丽新边疆】军垦名城,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!

2018-08-15 15:29:26 来源:中国台湾网

中国台湾网8月14日石河子讯 (记者 尹赛楠)八月的石河子,阳光明媚,满城芳菲。宽敞整洁的街道两边,鲜花盛开,果树累累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。“石河子市是联合国首肯的‘最适宜人类居住’的城市,无论是空气质量,还是绿化面积,它都名列前茅。”看到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沃土,我们几乎无法相信,六十年前的这里,却是一片茫茫戈壁,狂沙漫天……

采访团记者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。(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)

8月14日上午,“新时代·幸福美丽新边疆”联合采访团来到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,走进这座文化底蕴丰厚的革命圣地,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,让人在震撼与感动中久久无法平静。

“雄狮十万到天山,且守边疆且屯田。塞上江南一样好,何须争入玉门关。”1952年2月1日,毛泽东主席向10万驻疆部队将士发布命令:“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,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。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,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,捍卫祖国。”一道极富激情和诗意的军令,开启了边疆战士艰苦奋斗,屯垦戍边的辉煌历程!

踏入军垦博物馆,只一瞬间,记者们就仿佛被带进那段早已逝去却又并不遥远的记忆中……一把需要七八个人拉动的巨大木犁,反映了屯垦初期兵团条件的恶劣程度;“地窝子里的新房”用人物雕塑和真实场景,再现了当年老军垦拓荒的艰难困苦;茅草屋里,一群穿着厚棉衣的孩子们,并排趴在半截土墙上,专注地写作业;巨幅半景画《屯垦戍边》,在圆弧状的展厅中铺天盖地。一半油画,一半实景,站在画前,仿佛融入画中:千军万马开进了沉寂的戈壁荒滩,把亘古荒凉之地变成了激情燃烧的热土!

巨幅半景画《屯垦戍边》吸引记者们驻足围观。(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)

“这是一件1950年配发的军大衣,里里外外、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补丁加起来共计296块。”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,记者注意到了它。“新中国成立之初,一穷二白的新疆,百废待兴。军垦战士们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,节衣缩食,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新疆建设,这件军大衣正是当年老军垦艰苦创业的物证。”

今年36岁的徐媛,是博物馆中一名普通的讲解员,当然,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──兵团人。2003年大学毕业之后,徐媛选择回到石河子,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当起了讲解员,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,这一干,就是整整15年。“小时候,就经常听父辈们的军垦故事,而因为工作的缘故,也让自己对于当年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。”

作为了解兵团、弘扬屯垦戍边精神的窗口,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曾荣获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“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“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”等称号。迄今为止,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共接待国内外来宾300多万人次,先后接待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。

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讲解员徐媛。(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)

“身为兵团人,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老一辈人的军垦精神传承下去”,徐媛说,她不仅要让自己的下一代了解,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,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。

“屯垦戍边,建设新疆。红色记忆,代代相传。”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,这是军旅片中才能听到的宣传口号,但在石河子,它却承载了一代人波澜壮阔的不凡经历!

作为一名“老北京”,原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赵大成可以说是扎根边疆的典范。“1960年的时候,我来到了新疆石河子,那时候只有20岁,而这一呆就是58年。”

回忆从前,赵大成印象最深的就是王震将军的一席话:“来自井冈山,转战南泥湾,戍边建兵团,安家戈壁滩。”赵大成说,自己把一生都留在了石河子,亲历了这里的开发、建设和发展。“几十年来的朝夕相处,石河子已经在我的灵魂深处,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”

原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赵大成。(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)

教书育人,是老师的天职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赵大成的心愿自然是桃李满天下。“在石河子任教的三十多年里,最让我自豪的就是我的学生。”赵大成回忆,当初有两位学生,一个成为了新疆第一位国家级院士;另一个考入了清华大学,成为了化工系教授。

“过去,石河子像一个团部那样渺小,但它为我上学、工作创造了条件;现在,石河子一天天变得美丽富饶,又为我在这里养老提供了便利。所谓日久他乡是故乡,也许就是这样的道理。”赵大成说,有时候,我们习惯了得到,便忘记了感恩。几十年来的相濡以沫,自己要感恩石河子的发展,更要感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。“军垦精神,必将像红色基因一样,代代相传。”(完)

相关推荐